您的当前位置是: 首页 >新闻动态 >公司新闻

喜报!中国煤科上海研究院两部作品在中央企业优秀故事评选中获奖

8月25日,国资委网站公布了“书写中国式现代化央企答卷”第六届中央企业优秀故事评选活动获奖名单,其中由中国煤科上海研究院报送的《改革创新双轮驱动 蓄势赋能创新发展》、《永远的“年轻人”》荣获优秀奖。

第六届中央企业优秀故事创作展示活动旨在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目标要求,更好展现中央企业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的担当作为。

《改革创新双轮驱动 蓄势赋能创新发展》

中国煤炭科工集团所属科改示范企业上海研究院(以下简称上海煤科)牢牢抓住国企改革三年行动重大历史机遇,在改革创新双轮驱动下,市场化改革取得实质性突破,科技成果转化收益丰硕,经营效益和质量屡创新高,加快创建国际一流高端智能装备制造和服务商,以打造制造强企助力建设制造强国。2022年营业收入、利润总额较2019年分别增长19.99%、94.39%,创历史最好水平。

坚持把创新摆在企业高质量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走创新驱动的发展道路

一是重塑科创组织体系。制定科技创新发展规划,突出战略引领、系统谋划,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激发创新要素活力。构建由本级科创中心、二级单位研究所和三级创新单元形成的各有侧重、协同发展的科技创新组织体系。配备科技人才作为外部董事,落实董事会在发展规划、科技投入、转移转化等方面的决策权。新设董事会科技创新委员会,建强技术委员会,引进行业内知名的外部技术专家充实智库力量,发挥科技决策咨询和审核把关作用,有效提高科技创新工作质量。

二是改革科技管理方式。推行重大科技项目“揭榜挂帅”等新型管理模式,强化公平竞争、权责匹配。引导加强基础性技术研究,设立能力培养专项,鼓励年轻技术人员承担科研任务。深化科研管理“放管服”,赋予项目负责人经费支配的自主权。加速IPD改革,实行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有力提升技术创新和市场转化效率。建立全过程科技管理机制,开展科技精准考核,强化创新成效和薪酬双对标,将激励资源向关键岗位和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倾斜。2022年,科研人均薪酬水平高于同层级职能管理人员的17%。

三是加强科技研发投入。近三年科技研发投入强度平均达到11%,一大批煤机装备关键核心技术项目开展立项攻关,突破“卡脖子”技术,实现企业核心产品的迭代发展。2020年至今,累计实现科技收入超19亿元;累计申请专利704件,获得专利授权389件;23项科技成果通过省部级鉴定,30项科技成果荣获省部级科技奖,其中,特等奖1项,一等奖7项。MG1250/3430-WD型采煤机刷新开采高度、装机功率两项世界纪录。全球首创的“煤科威龙”智能化矿用岩巷复合盾构掘进装备成功问世。“采煤机惯性定位测量关键技术”部分性能指标已超越LASC系统,实现了进口产品替代。

坚持把结构调整作为建设制造强企的关键环节,走提质增效的发展道路

一是升级软件硬件,转型先进制造业。上线“数字上海煤科”核心系统,初步完成销售、生产、仓储的数据集成,打通业务屏障,推进智能管控。建设采掘装备智能制造生产基地,打造数字化工厂,推进采掘机械关键零部件技术改造,建成全球唯一的覆盖采煤机全项目安全准入验证和研发实验室,全面提升设计、制造、工艺、管理水平,推动产业向价值链高端发展。

二是优化股权结构,释放发展潜力。积极稳妥推进股权结构变革,探索差异化管控,通过混资本和改机制,实现产业布局的优化和经营效率活力的提升。成立股权多元化企业山能天地公司,通过延伸服务链条加快制造与服务的协同发展,促进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成立混合所有制企业煤科新能源公司并同步开展员工持股,向新能源领域迈出实质性步伐。

三是培育专精特新,提升核心竞争力。发展主营业务突出、竞争力强、成长性好、专注于细分市场的专业化企业,激发下属企业创业创新活力,助力实现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2022年,所属天地采掘和信息公司两户子企业入选上海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常熟煤机入选江苏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坚持把人才作为打造世界一流企业的第一资源,走人才引领的发展道路

一是坚持自主培养,夯实人才基础。实施后备干部培养计划“启航工程”,针对全级次经公开选拔、择优选择的60名高潜人才建立“一人一档”,分经营管理和科技创新两大方向开展培训。截至2022年底,超过三分之一的首届“启航”学员走上了中层管理岗位,平均年龄37岁,彻底打破了过去“重推荐、轻培养”“论资排辈”的干部选拔理念。在新入职青年员工中全面落实“师带徒”、扎实做好“传帮带”,师父切实履行思想作风上的“引导者”、理论学习的“指导者”、业务能力的“传导者”职责,引导青年员工快速成长成才。

二是不拘一格引进,实现广纳英才。践行“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人才观,先后引进海外归国人才二十余人,不断推动公司在眼界上、知识上、技术上提高到新的水平。引进机器人视觉算法、图像识别、人工智能等专业人才近40人,在突破数智化关键技术、带动新兴产业等方面加速发力。引进一支全断面掘进装备专业技术团队,实质性推进“煤科威龙”项目进度和质量。

三是用好用活各类人才,让人才成就事业。以打造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制造业人才队伍为目标,在子企业试点推进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加大对高技能人才的激励力度,锻造“匠人精神”。建立多元评价机制,设置“H”型职业发展通道,促进实现各类员工职业生涯从“挤官道”到“多通道”的转变。营造识才爱才敬才用才的环境,评选首席科学家10名,新增集团三级首席科学家1名,为首席科学家们匹配具有市场竞争力的薪酬福利待遇。分类实施中长期激励,充分激发各类员工主观能动性,2022年岗位分红激励和4个项目收益分红激励均超预期圆满完成业绩考核目标、实现分红兑现。

下一步,上海煤科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持续巩固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成果,认真执行新一轮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工作部署,坚定不移吃改革饭、走高质量发展路,切实提升核心竞争力,努力建设世界一流企业,在中国式现代化国资央企实践中展现新担当,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智慧和力量。

230906-1.png

《永远的“年轻人”》

“老了,老了...”日常生活中我们时常听到这样的感慨,那究竟怎样才算老了呢?是皱纹多了?还是头发白了?其实都不是,只有心老了才是真的老了。年轻的心态,即使年龄到了80岁,也可以称为“年轻人”。在中国煤科上海研究院(简称上海煤科)就有这样一位“年轻人”,他就是上海煤科三级首席科学家、运输中心的副总工程师朱立平研究员。

初入煤科

1990年,毕业于中国矿业大学的朱立平入职上海煤科,那年他22岁,满怀青年热血,投身煤炭事业。在那个年代,由于装备技术的落后,煤炭产能不足,面对国家发展的需要和人民生活的需求,亟需提高我国煤炭开采的机械化水平。那时的上海煤科还叫煤炭科学研究总院上海分院,被誉为煤机行业的“国家队”“排头兵”,于是这样的重担自然落在上海煤科肩上。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朱立平入职初期便坚定了自己的信念,立志要在煤机装备上做出成绩。

机遇与成长

朱立平入职之后便潜心学习,快速成长,经过十几年的努力工作与积累,已经由一名职场新人成长为企业的技术骨干。

2002年到2012年,是煤炭行业快速发展的“黄金十年”,我国煤机装备技术也得到了快速发展,煤炭产能快速提升,“挖得了,运不出”成了摆在煤机人面前的新难题,于是提高井下煤炭运输效率,成了煤机科研攻关的重点。

2006年,朱立平主持研制国内首套“DTL(S)1400带式输送机”,在神东矿区成功应用,彻底取代了国外公司的同类产品,推动了煤矿带式输送机的国产化进程,研究成果荣获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2009年,由他主持研发成功国内首台套“DSJ160可伸缩带式输送机”,满足了千万吨工作面顺槽原煤运输要求,研究成果荣获中国煤炭工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2011年,“DSJ160型大运量长运距可伸缩带式输送机研制与推广”荣获上海市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煤炭“黄金十年”是煤机装备技术快速发展的十年,也是朱立平成绩斐然的十年,在这期间,带头攻关多项国家重点课题。

使命与担当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作为一名中共党员,他深知自己的责任与使命,从业30余年,先后主持或参与863、科技部、原煤炭部、上海市、集团公司多项重大项目和科研课题,发表论文30余篇,申请专利30多项,为企业和客户解决各种技术难题更是不计其数,他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创新是企业发展的第一动力。

近些年来,由于环境污染、煤炭产能过剩,煤机行业需求减少,必须依靠技术创新,拓展非煤领域。面对新的领域,朱立平带领团队,进行市场调研,针对项目各种难题组织技术攻关,连续拿下多个重大项目,为上海煤科在非煤领域赢得了良好的口碑和巨大的经济效益。

2017年新疆额河项目,朱立平在传统顺槽带式输送机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攻克大容量储带、同步延伸、多点及下带驱动等多项技术难题,开发出18公里超长输送距离连续带式输送机,解决了隧道掘进出渣不连续的难题,极大地提高了掘进效率。

2017年青岛地铁项目,面对城市地铁隧道施工中的连续小半径转弯、设备安装空间狭窄等一系列问题,朱立平继续带队攻关,研发出集同步延伸连续带式输送机、垂直储带仓和垂直带式输送机等诸多产品于一体的TBM/盾构后配套连续输送系统并成功应用,大大提高了掘进效率,其中28层垂直储带技术更是国内首创,完美地解决了城市地铁隧道施工设备安装空间不足的问题,获得了用户的一致好评。

2022年陕西榆林可可盖项目,由朱立平团队研制的TBM配套连续带式输送机助力可可盖煤矿主斜井井筒掘进施工,并创出TBM月掘进进尺812.6米的全国纪录!

由朱立平主持研究的重点课题“长距离隧道施工TBM/盾构配套连续输送机关键技术”荣获2021年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科学技术一等奖,这是上海煤科带式输送机近20年来获得的首个大奖;2022年,又分别获得中国安全生产协会2022年度安全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上海市第34届优秀发明选拔赛优秀发明奖金奖,课题专利“一种带式输送机可调式纠偏防偏装置”荣获2022年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科学技术三等奖,“隧(巷)道快速掘进后配套连续输送机”项目成功入选了集团公司2023年度项目收益分红激励计划。

传承与发展

2023年,朱立平55岁,却仍以一名“年轻人”的姿态坚守在科研一线,他十分重视青年人才的培养,且深知企业的发展离不开技术的传承。

他常教导我们,年轻人要肯吃苦,经验哪里来的?经验是现场跑出来的,经验多了创新的点子就跟着来了;他常鼓励我们,年轻人要多交流,一个人的知识是有限的,遇到问题大家讨论,这样才能共同进步。他常说,年轻人脑子活,要多钻研;他常说,年轻人点子多,要多创新;他常说,生命不息,创新不止。对他来说,技术创新与岗位无关、与职位无关、与年龄无关,哪里有需要,哪里就要有创新。在他的带领下,上海煤科运输中心研究所培养了一支敢于吃苦、勇于创新的专业研发队伍。

23090601.png  230906-2.png

230906-3.png  230906-4.png

两部获奖作品生动展现了上海煤科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科技创新等方面作出的新贡献和取得的新成就,彰显了上海煤科“引领矿山装备科技,推动智能绿色发展”的企业使命和“打造国际一流的高端智能装备制造和服务商”的企业愿景。用实际行动,弘扬正能量、唱响主旋律、提振精气神。未来,上海煤科将继续做强做大主责主业,引领行业发展、履行社会责任、讲好中国故事,打造更多优秀案例,书写中国式现代化央企答卷,彰显国资央企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作出更大贡献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